“大经大管,为道为器,领秀中国,闻达世界”是管经学院的愿景。管经学院将始终按照“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民主办院、改革兴院、制度治院、开放活院”的“二十四字”办院方略,发扬责任、担当等为核心的“经管先锋”精神,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顶天立地”做科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倡导最新、最前沿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进入书本和课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将以求知、求真和创新为目的,崇尚自由而平等的学术讨论,竭力构建一个学者们能专心钻研学问、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良好环境。我们将以教风学风建设为先导,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基础,为同学们成人、成才、成功创造各种良机,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同学们学会做人、做事,走向成功。我院的一流学科建设将围绕“六个一流”(即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来开展。
一、建设目标
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以应用型本科建设为契机,以“双一流”建设为平台,构建管理与经济学科体系,把管理与经济学院建成省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学院。
二、建设基础
(一)办学理念
秉承“创新才有未来”的思想。坚持“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并重、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做人与成才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六个并重”办院理念。
(二)优势特色
学院有六大专业优势:一是专业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临沧教育学院时,就与云南财贸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临沧电大)联办成人函授专、本科班。临沧师专时又与临沧财贸学校联办五年制会计、会计电算化专科班,与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开放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联办本科班,升为本科院校后,2016年招审计学本科(招了3个班135人),2017年招会计学本科(招了2个班87人)、物流管理本科1个班、国际商务本科1个班,2018年将招互联网金融班,2019年将招财务管理本科班。二是升学优势。三年制专科生可通过“专升本”读本科;本科生大学四年级后可报考升入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三是教学优势。学校聘请省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以及能工巧匠给学生授课,学生能充分享受学校最具优势的学科中的最优师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四是就业优势。学校实行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外与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建有创业一条街和云科聚创众创空间,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对口就业率90%以上,最终就业率100%。五是个人提升优势。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报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相关岗位,参加会计职称和其它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能获得最前沿的学科知识,能全面提升各方面的才能。毕业学生个人提升的空间较大,如会计专业毕业生可以从出纳岗,发展至主办会计、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六是专业发展前景好的优势。无论是经济学科、还是管理学科都是跨学科、交叉学科,尤其是会计学科,专业辐射面广。学科建设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和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定位,相关专业建设与“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紧密相联;学科建设符合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期,管理与经济类专业,尤其是会计专业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普及,管理与经济类专业岗位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
紧扣学院“订单培养、岗证一体、工学交替、校企共融”的办学特色,第一,构建了与“注重素质、强化能力、项目实训、顶岗生产”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手工操作与电算化同步,实行“理论教学+仿真实训教学+实习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将 “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统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书”、“理财规划师”等技能培训纳入隐形教学环节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育,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养成认真工作的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归属感和职业精神。第二,采用快乐学习法,利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会计常识,将晦涩难懂的经济管理知识通俗化、趣味化。第三,突出为中小企业培养以经济核算能力为主的技能型人才的特色。服务中缅国际大通道建设和临沧市“五网建设”,强化计算机商务英语和外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教学,着力培养国际化管经人才。
1、课程体系特色: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显性与隐性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提高的效果。
2、教学方法特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本位、素质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实践教学特色:突出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技术的培养;突出了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重大成就
管理与经济学院于2003年开始面向全省招生,2009年设立经济与管理系,2016年正式成立管理与经济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院内设机构四个,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300多人、33个教学班。学院开设5个本科专业、9个非师范类专科专业。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科开设了三年制、五年制专业,审计学和会计学开设了成人本科教育班。目前,学院有专兼职教师5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全部为“双师型”教师),校内兼课教师11人、校外兼职教师6人、校外兼课教师9人;专兼职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高级审计师2人,注册会计师4人,高级会计师5人,高级经济师3人;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19人,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3人。现有二级教授、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优秀社科专家、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和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聘请的行业专家、企业家给学生授课。审计本科有高级审计师李光明教授等;会计本科有临沧中信会计师事务所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魏艳(所长)、胡凤华、周志敏老师等;国际商务本科、物流本科专业分别聘请国内外国际电子商务师、高级物流师为兼职教授,有现任中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台湾著名教授高宏华,有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天生客座教授钟任琴,中远工程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向东,云南省跨境运输与国家物流协会副会长、云南省物流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肖光洪等;互联网金融本科专业有云南海通证卷公司高级理财师李红兵等。学院教师申报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4项;主持完成12项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多份决策咨询报告被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专版刊发,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
目前,学院共有校内实训室11个,设备总价值达700多万元。主要有会计审计电算化实训室、商务模拟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金融经济管理实训室、工商企业管理实训室、ERP企业沙盘模拟实训室等,校外建立了16个实践教学基地,是全市审计、会计、电子商务、物流、导游等行业的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了多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学生来自云南省16个地州(市)和重庆等9个等省(区),共招生2000多名学生,已毕业6届1000多名学生。学院以教风学风建设为先导,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倡导最新、最前沿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进入书本和课堂,着力培养“品格优秀、基础扎实、技能娴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基础,为同学们成人、成才、成功创造各种良机,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同学们学会做人、做事,走向成功。毕业生主要面向地方中小企业就业,部分到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等工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管经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办学条件有待改善;二是师资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三是专业多(共有14个专业)而不强(社区服务管理、经济信息管理、保险、酒店管理专业已停招)。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一流的应用经济学科
以互联网金融和国际商务专业为基础,在2020年前建成一流的应用经济学科,为发展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外向型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二)建设一流的管理学科
以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群为支撑,以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为主要专业方向,在2019年前建成二级学科会计学科;做大做强工商管理专业,在2020年前建成一流的工商管理学科。
四、预期效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2018年招生850人,在校生达1600人(其中:会计、审计1200人);2019年招生920人,在校生达1800人(其中:会计、审计、财务管理1350人);2020年招生1000人,在校生突破2000人(其中:会计、审计、财务管理1500人)。
五、组织保障
(一)组织机构和人员保障
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和学院专业负责人参加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对学科建设的领导。
(二)经费、项目保障
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学院从学校预算安排给的教学业务费中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学科建设专项经费。
(三)制度保障
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建立长效机制),严格考核奖惩。
(四)管理保障
把学科建设当做一项系统工程,做到整合资源、齐抓共管。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一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二是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抓好教风学风工作;四是抓好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五是抓好学科文化和国际交流工作。